肝硬化,你能想到什么:中年人、喝酒、肥胖……?


近段时间,一名肝硬化患者,竟是一名11岁的小男孩,已经重度的肝硬化。而这一切,都与他一个常见饮食习惯有关!






















11岁男孩重度肝硬化

早在1年前,当时10岁的男孩辰辰(化名)就在学校体检中被查出转氨酶升高,医生建议做B超查肝脏。

结果做完B超后,医生愣了:影像结果显示中度脂肪肝,肝脏右叶斜径148mm,比成人正常肝脏还要大。
 
微信图片_20220112110321.jpg
2020年5月,辰辰又回到了医院复诊,B超初步结果显示:从原本的中度脂肪肝变成了轻度脂肪肝。

然而,眼前的辰辰比起一年前明显胖了,加上他疫情期间宅在家吃好喝好缺乏锻炼,脂肪肝难道真的好转了吗?为了确保万一,医生再次建议孩子做肝穿刺,才能准确地查出肝脏的情况。

3天后肝穿结果出来了,验证了医生不详的预感。辰辰的病理报告显示: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伴肝硬化,肝硬化等级是S3-4,属于重度肝硬化。
微信图片_20220112110331.jpg
2020年孩子第二次检查的化验单。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

家人怎么也没想到,11岁的孩子竟然会得重度肝硬化。

辰辰妈妈介绍,孩子从小就胃口好,一顿能吃2、3碗白米饭,爱吃红烧肉等荤菜,也喜欢吃重油重盐的食物,每一顿都要吃到撑才罢休。结果就是孩子越吃越胖。小学四年级时他的体重就近130斤。

我们生活中身边像这样体型的孩子并不少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吃得白白胖胖,其实是害了孩子

我们总听老一辈人说:“小孩子长得胖,有福气!”“能吃是福,能多吃就多吃。”“这孩子白白胖胖的,养得真好!”其实,这样反而是害了孩子。

肥胖是各种慢性病的发病动机,无论大人小孩都一样!

微信图片_20220112110338.jpg


一般而言,肥胖的过程是先“胖到肝”,再“胖到腰”,整体的体重超标,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胖子。

而“胖到肝”上,可就不是一件好事儿,如果不加制止,会有这样一个规律:

脂肪肝→脂肪性肝炎→肝硬化→肝癌

多项研究表明,大约有0.5%~1%的脂肪肝和2.8%的脂肪性肝炎患者在大约20年后会发生肝癌。非酒精性脂肪肝一旦发展成肝硬化,肝癌的发生率将会增加到4%~27%。

微信图片_20220112110343.jpg

小时候吃的白胖,不仅仅会伤害肝脏健康,更重要的是可能也为将来带来更多危害!

1、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2-4倍


儿童期肥胖,成年后有75%的概率依然体重超标,发生高血压、心脏病、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是成人的2到4倍。

2020年《美国心脏协会杂志》上的一项研究也表明,与同龄健康者相比,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青少年,五年后的颈动脉壁更厚、更僵硬。

2、糖尿病风险高3倍


微信图片_20220112110348.jpg

肥胖症患儿患糖尿病的概率为非超重人群的3倍。近几十年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升,平均100人中就有一个糖娃。现在一些家长会依孩子的喜好,让他们吃很多肉、喝碳酸饮料等,这些都会让孩子体重过重。

3、肥胖儿童心理问题更突出


一篇《肥胖儿童心理及治疗》的文章谈到,肥胖儿童社会适应能力较正常儿童差,抑郁、社交退缩分裂行为等心理现象也明显高于正常儿童。

微信图片_20220112110353.jpg

据调查,有近1/2肥胖儿童因在集体中受到歧视、伙伴关系不良、自我感觉差而不愿在集体活动中表现自己;70%以上的肥胖儿童因身材被同伴起外号,或担心穿不上漂亮衣服,存在明显的自卑感和孤独感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远离肥胖,每餐留一口

孩子虽然长身体,但也不建议吃太撑。尤其是要避免过多热量摄入,少食高糖、高脂肪食品。

孩子味觉适应力在4岁前是关键时期,过了7岁味觉便成熟。因此,这段时间培养孩子健康的饮食习惯很重要,比如少油、少盐、少糖等。

微信图片_20220112110359.jpg